400-853-0855 136-6161-6853

      如果这个夏天不出国避暑,江浙沪的小伙伴可以去哪儿——那就一定是莫干山。无数懂行的人私藏避暑地。

      莫干山历史悠久,景色宜人,是江南名山,但江浙人杰地灵之地,有竹、云、泉的山,并非莫干山一处。近年来,莫干山在旅游休闲市场的声名,既有自然天成的美景,又有各方助力。


                            关于乡村改造

      乡村改造不是近十年或者近二十年的事情,百年前,已经有人呼吁实践

      上世纪初叶,民国兴起一股“乡村改造运动”热潮,一部分改良派知识分子,如晏阳初、梁漱溟、黄培炎等,深刻认识到农村问题在中国问题中的关键地位,把改造农村作为中国现代化的核心任务,发动了一场以改造传统乡村社会为直接目的并影响深远的实践性社会运动。

      新中国成立以后,这场改造没有在大陆继续。但这场运动并未消失,而是延续到了台湾,自上世纪70年代在台湾乡村改造与乡创工作一直没有停止。一个个乡村文化项目成为经典,提供了许多成功的改造案例。

      莫干山也有这样的人物和实践时期。黄郛历任民国政府外交署长、上海市长。1931年黄郛携家人退隐莫干山,发起了“莫干山农村改造实验”,即使在1936年黄郛病逝后,其妻子沈亦云率众还将改造实验坚持到1949年。

      在各种因素的推动下,过去和现在,莫干山--成为了一块乡村改造的试验田。


黄郛的改造实践


守着青山绿水,无法突破乡村困局

      十几年前,和许多资源优秀的乡村一样,莫干山散落的乡村依然守着青山绿水不知何去何从。这里有莫干山风景名胜区,但景区属于浙江省,本地享受不到任何门票收益;该地又作为湖州水源保护地,--所有产生污染的畜牧业、加工业都被清退。

      整个乡村,几乎没有更多除了小农耕作之外的更多收入来源;小农户经营一年,劳动力投入和收入完全不成正比。小农经济已衰落,年轻人留在村里,也看不到什么希望,他们宁愿离开土地去城市,留下很多凋敝的建筑,社区被废弃,没有业态发展。

      这里和现状中大多数乡村一样,生产力有限,除了种地,还有漫山遍野的竹林和茶园,在当时产生的经济效益十分有限。

      乡村改造的中间力量——外来的怀着乡村再造梦想的知识分子和民间组织

      过去十年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十年,政府牵头,各类规划,各个名目的资金补助,农村建设风风火火地开展着。放眼望去,有效果,却也许不是你心里理想的乡村模样。

      莫干山来了一些人,这些人怀着乡村再造梦想,有设计师,有画家,有文人,有各类组织以及经营者。至此,莫干山乡村改造的大幕徐徐拉开。

      这些具有开阔眼界,满怀情怀的中间力量,区别于任何政府组织的规划及建设,带来了先进的乡创理念,清新的文艺气息以及建设资金。他们散落在莫干山,寻找他们认为可以保护和创造的乡村景观,延续莫干山千年文化,同时注入新的生机和元素。

      如朱胜萱,寻找到了--庾村被废弃至今的蚕种场,那正是黄郛做农村改造的生产基地。利用庾村这11间蚕种场房舍,来做文化市集,其旧的建筑和格局都完整保存下来,加以修补和美化。

      既洋气又接地气的莫干山乡村改造

      中间力量们反复设计,不断推敲,一个个模型,一张张图纸,其中国内外设计界大咖云集,单单为一个美丽乡村项目,很难见到他们的身影。但他们为莫干山而来。

莫干山的洋气在于,洋人来了,洋家乐来了,洋设备来了,漂洋过海的乡创理念来了,景观透露着各种风格,不再局限于乡村的古朴,建筑改造成清新不浮夸但处处有细节,甚至开启了村民们闻所未闻的文化集市。

      莫干山的接地气在于,竹子、茶园、桃树、梨树、杨梅树等等统统保留,良田还是良田,山林还是山林,那些建筑和景观如长出来般,既生态又和谐,被改造的景观尽量用上了本土材料。竹子成为造景的一大主角,当地的石材也成为房屋装饰的一大主题,具有莫干山特色的石材挡土墙就是一大标志。

      被保护,被设计,被精心搭配的景观和建筑,是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村民接受,游客喜欢,政府支持,设计师实现梦想,多赢且可持续发展。


      关于官方的乡村改造,不得不说的德清县政府

      在中坚力量进行改造的同时,政府开始重视这样的变化。从我个人在莫干山的数年里看到的变化,政府的力量厚积薄发,反应迅速,并且广泛学习。

      普通的乡村建设改造无法配套中间力量建设的项目,公共改造部分充分吸收了这些项目的原始,不浮夸,不盲目,借鉴和融合。

      以外立面改造和车站改造为例,这两项政府主导的工程,不输莫干山其他任何项目,保留了原有建筑,恢复民国风格,统一,整洁,比许多电影里的民国街道背景更胜一筹。

      在裸心谷,安缇缦等度假酒店设计了石材堆砌的挡土墙以后,莫干山主路及街道边侧的挡墙迅速跟进。

      再如,莫干山漫山遍野的竹子,当地人以习以为常,当一些项目中点缀了竹子效果十分好以后,许多街边及房前屋后,也出现了一丛的竹子。

      一个开放,学习,包容各种文化,并愿意对美好改变支持到底的政府,是值得尊敬的。

      莫干山乡村改造与旅游休闲度假的无缝对接

      乡村改造一方面为农民改造了生存空间,另一方面为游客提供了度假场所。2015年,德清乡村旅游接待游客461.5万人次,比前一年增长了21.5%。而莫干山上山的道路,一到节假日,长长的堵车队伍一直到山下。

      短短几年,莫干山成为中国旅游热中之热,而每一个望着山的人,都觉得这个山不过如此,不够高,植被不够丰富,还不如我家乡的山水,但当他们走入其中,看着一个个看似随意,又处处匠心的项目,之前的想法早已自我推翻。

      事实上,莫干山并无特别打造的景区和景点,一路风景,一路小品,一路民宿及精品酒店,这些构成了莫干山绝对的旅游吸引力。

      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愿意去的地方,不再只是热闹和震撼的场景打造。有时候宁静也是一种力量,去莫干山可以看到的,感受到的,是每个周末都还想再去的冲动。

      不是每座山都能成为莫干山,因为倾注的心血,不是一本规划可以概括。


      乡村改造,给村民一条回乡之路

      关于农民,如前面所说,小农经济衰落,年轻人都走上了外出谋求发展的道路,留下来看不到希望,走出去也不是轻易可以融合进其他城市和社区,他们离开土地去城市,留下很多凋敝的建筑,乡村居住的也是以老人和孩子为主,许多社区日渐萎缩,甚至被废弃。

      对外出的年轻人来说,打拼不易,对留守的老人和孩子来说,日子更加孤单。对整个农村发展来说,除了重复和日渐破落,没有发展和生机。

      莫干山的各个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各类就业机会给了年轻人们能做又愿意做的事情,各类餐厅民宿的员工,从店长到服务员基本都来自附近的村落。另一部分空置劳动力,也展开了农业之外的三产经营,各类土特产,各类食材提供,迅速崛起。

      当地村民们的朴实和真诚也未因商业元素的增加而变质,这也是政府引导和其他文化项目对村民的友好,达成的良好关系。

      安居乐业,在莫干山从乡愁变成了现实。

      乡村改造的境界,在莫干山到达了新的高度。


 莫干山乡村改造之经典分享

      本次我们分享的是莫干山庾村1932文化集市项目和莫干山镇主街改造。前者来自乡村改造中间力量,后者来自政府改造项目。

      莫干山庾村1932文化集市

      文化市集地点在庾村,庾村位于莫干山镇,是去莫干山景区必经之路。庾村被废弃至今的蚕种场,正是黄郛做农村改造的生产基地。

      改造前建筑群及周边环境

      项目请来知名建筑师庄慎,在10万元的预算下,做了一个“搭棚计”。材料采用当地山里常见的绿竹,用竹棚把蚕种场所有活动空地串联起来,用河滩的石子铺好路面,营造“市集”。并对市集统一规划屋顶,改为一个与民宅风格迥异的双廊建筑群。


      设计师对蚕种场做的市集模型

      将入口的旧厂房改造成餐厅,定位为乡村的本色清新。莫干山一带有很多骑行者,植入自行车主题,以一位台湾收藏家的20件藏品做展览,营造骑行氛围。


集市入口


自行车主题餐厅

      乡村祠堂等被推倒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出现空白。考虑植入书屋。政府部门的图书室,硬件虽好,却不够可爱,或偏隅一角,孩子不愿进去呆。对照之下,设计师做了一间“属于乡村的书屋”,布置上简单亲近,便于乡间孩子随意进出。算上桌凳、书架、沙发等所有物件,预算不过五万元。


萱草书屋

      早在2013年10月,庾村市集里开起咖啡厅,还有面包坊,请来蓝带甜点师,一开始成本高,销量也少,但后来逐渐适应了村民以及游客的消费。如此一来,在乡村的人同样能享受到城里好品质的东西。


      有不少本地团体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如骑行、音乐节等。庾村市集提供场所设施支持,并做各种业态的指导。除了村民的自发改造,政府也一定程度上给予了支持。看到游客聚集于此并喜爱这里,政府方面也加大了资金投入,新建了停车场、公共设施配套,对整个街道进行了外立面整治等。


自行车表演

      设计师及工作人员把各类文创产品展示出售,当地的农人也会将自家种植的农品与手作,放到市集上来展示售卖。


设计师的文创作品摊位


村民的土特产出售

      餐厅对面有孩子们的小型游乐场地,设施也是通过本地材料由设计师设计制作,沙池增加安全性和娱乐性,与周围景观配套,免费游玩,为文化集市增加了趣味性。


儿童游乐园

      由八位设计师共同设计的青年旅舍,十三间房间风格各异,富有艺术气息。根据地块之前的性质和小而精致的特点,起名茧舍。


      竹元素运用,莫干山的竹子资源丰富,文化集市内部的许多造景及小品都运用了竹子元素,既增加了材料丰富性也让设计的线条感更加强烈。


      建筑结构之突破,保留了原有旧建筑的结构,进行加固,对于设计师来说,这是十分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在这个工作中,还要兼顾成本,这也是诸多乡村建筑改造遇到的困难。巧妙两个字,在文化集市的诸多细节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餐厅的结构保留及加固

      莫干山镇街道改造项目

      庾村黄郛东路,200多米长的街道改造,是政府改造项目,民国风情的砖瓦墙,泛黄的门匾。业态是老式照相馆、布鞋、面馆、当地特色饭店、理发店、咖啡馆、特产店应有尽有,在法式梧桐的映衬下又增添几分民国风味。

      而这条街,改造前是村民们的农家小屋,业态散落,外立面各异,和你见到的任何一条乡镇街道并无太大差别。


改造前的街道

改造后的街道

改造后的街道

改造后的莫干山车站

改造后的莫干山街道


      改造以后的黄郛南路不输任何一个小镇街道,特色鲜明,生活氛围浓厚,村民依然经营着他们赖以生存的各类产业,说着方言,卖着特产,守护着属于他们的土地和街道。

OTHER PROJECT

其他专题